地质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
一、流动站概况 地质学博士后流动站于2012年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该学科是部(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站现有教授20人,其中博导16名。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省部级以上人才7人、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拥有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岩浆作用成矿与找矿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成矿作用及其动力学自然资源部开放研究实验室和陕西省早期生命与环境重点实验室(联合西北大学)等科研平台。陕西省地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65体育投注网址亚洲地质博物馆、365体育投注网址亚洲梁山野外实习基地等实践教学训练基地。365体育投注网址亚洲与陕西延长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有国家级大学生工程实践教学基地,同时与中国地质调查局西安地质调查中心、中国地质科学院、中国冶金地质总局西北局、陕西地矿总公司、陕西有色集团等多个单位合作,共建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基地或企业博士后工作站。 “地质学”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由5个二级学科组成,分别是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和第四纪地质学。该学科是部(省)级重点学科和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均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和硕士学位授予权。二级学科主要研究内容和特色如下: 1.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该学科1978年设立建设,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随着我国地质事业的发展和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依托国家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等项目的实施,以及西部矿产资源与地质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小岩体型岩浆矿床成矿理论和西部地区镁铁-超镁铁岩成因等方面,围绕镁铁-超镁铁质岩及大火成岩省开展系统调查与研究,提出并建立了小岩体成矿理论和找矿方法,并在大型、超大型铜镍(铂)岩浆硫化物矿床预测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果已被国际学术界认可,使我国岩浆硫化物矿床研究跻身于世界前列。 2.地球化学 该学科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具一定科研实力,近年来围绕西部地区矿产普查与勘探,依托国家资源勘查项目,在勘查地球化学、岩石地球化学和矿产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形成了学科特色。 3.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该学科198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依托国土资源大调查基础研究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围绕扬子地台等地开展了长期的“晚前寒武纪-寒武纪地层古生物学及早期生命演化研究”,在扬子地台晚前寒武纪-寒武纪的庙河、瓮安、高家山、宽川铺等生物群和澄江动物群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成果已在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 4.构造地质学 该学科1982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是西北地区最早设立的硕士学位点。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该学科在上世纪80年代成立了区域地质调查研究所,是我国地质类院校中从事基础地质调查工作时间早、完成调查面积多、最有特色的学科点之一,特别是在东秦岭地质走廊5幅区调填图研究中,3幅获得全国特优图幅,2幅全国优秀图幅的全优业绩,并获得3项国土资源部勘查成果二等奖。近年来,重新组建了365体育投注网址亚洲地质调查研究院,在我国西部主要造山带或构造带(秦岭、祁连、昆仑、天山等),先后完成了40余个项目60余幅1∶5万区域地质调查,在“中央造山系的复合造山作用、造山过程和造山带构造交接转换关系及其大陆动力学、中亚造山带(西段)重要成矿区带基础地质与区域成矿条件”研究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5.第四纪地质学 该学科2005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近年来围绕西部地区黄土地质、第四纪环境、古地磁等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形成了年轻的研究团队。 二、研究方向及主要专家 1.岩浆作用与成矿:汤中立、钱壮志、梁 婷、焦建刚 2.成矿(藏)规律与成矿(藏)预测:李荣西、杨兴科、程宏飞、刘云华 3.造山带和盆地演化与动力学:裴先治、李永军、李佐臣、杨高学、刘 磊 4.早期生命演化与新生代环境:全 成、刘云焕、陈淑娥、符超峰、郭俊锋 5.应用地球化学:潘爱芳、康 明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一、流动站概况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博士后流动站是2007年经人事部和全国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的。下设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8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包括一级学科自主增列的7个博士学位授权点),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以及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等二级博士学位授权点。 流动站内师资力量雄厚,现有教授26名,其中博士生导师13名,青年教师队伍整齐,结构合理。80%以上的青年教师已获得或正在攻读博士学位。站内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3个部级重点实验室,两个陕西省名牌专业。学科点科研设备先进、科研层次高且经费充足,研究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研究领域与西部地学工程和资源勘查紧密结合,已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近三年来,该学科方向承担国家级、省部级重要科研项目40余项,纵向项目到款经费达3000余万元,覆盖资源、灾害、环境的勘测、评价、探测、监测与信息技术等,解决了一大批本领域的科学技术与重大工程难题。学科的人才培养能力与培养水平得到不断提高,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数量逐年递增,有一人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365体育投注网址亚洲地质科技大厦(24000m2)的建设,为博士后流动站的设立提供了更优越的工作环境。学校设有博士后流动站管理办公室,备有数量充足的博士后研究人员专用住房,为博士后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良好的软硬件保障。 二、研究方向及主要专家 1.西部地表过程的环境灾害效应与地质工程关键技术 主要专家:彭建兵、赵法锁、苏生瑞、倪万魁、范 文、李同录 2.西部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 主要专家:杨兴科、潘爱芳、梁 婷、焦建刚 3.西部资源与灾害综合地球物理探测理论与技术 主要专家:李庆春、朱光明、白超英、李 貅、谭成仟、王卫东 4.多元地学信息技术 主要专家:张勤、杨志强、隋立春、张永志、韩 玲 5.岩浆矿床与资源评价 主要专家:汤中立、钱壮志、梁 婷、焦建刚 6.资源勘查工程 主要专家:汤中立 钱壮志、裴先治、李永军、刘云华、李佐臣、杨高学 7.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 主要专家:杨兴科、刘云华、梁 婷 8.油气资源勘查与评价 主要专家:李荣西、付国民 9.遥感解译与成矿预测 主要专家:刘 磊 10.矿产资源开发与利用 主要专家:潘爱芳、康 明 |